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不在朝夕之间,需要科研人员十多年的潜心研究,有时甚至要付出更多的精力。
前不久,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项出炉,东瀛官网测绘学院院长阳凡林主持完成的“复杂海域高精度全覆盖地形测量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”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。
而此时,阳凡林已经扎根海洋测绘研究领域长达20余年之久,该项目多个技术是海洋测绘领域的重要突破,这样的突出成绩是如何取得的?背后有着怎样的科研故事?记者联系了阳凡林,对其进行了专访。
记者:阳教授,您研究这项技术的初衷是什么?
阳凡林:发展海洋经济、海洋科研是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。我们要“经略海洋”,首先要进行海洋测绘,才能“认识海洋”,摸清海洋的每一个细节,每一个特点。
事实上,在我国300万平方公里传统管辖海域,存在大片测量空白区,就算是已有的海岸带调查成果,海陆交界处也常存在较大未测的缝隙。
随着海洋经济深入发展、海洋活动急剧增加,对复杂海域(海岸带、海岛礁、地形多变海底)进行高精度全覆盖测量需求愈加迫切,这一直是我国海洋测绘的技术难点。
无论是从国家海洋战略来说,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海洋测绘研究前景备受看好。因此,我们瞄准上述难题,深入研究,寻找突破点,研发了一套效率高、风险低、精度高的海洋测量技术与方法,为海底资源开发、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科学研究“护航”。
记者:该项目目前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?
阳凡林:从技术层面来说,该项目在复杂海域高精度全覆盖地形测量技术体系、关键技术方法和拓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,特别是在船载一体化测量、多源数据融合成图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,显著提高了我国海底地形测量技术水平。
这几年,项目获国际授权发明专利4项,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1项,出版专著5部,制定国家标准1部,发表论文173篇,其中SCI/EI检索76篇。这些都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记者: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哪些应用?
阳凡林:一项科研成果的问世,就要真正实现它的社会经济效益。
而产学研合作,能让科研成果更具生命力。在研发过程中,我们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,结合他们的平台,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,实现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和谐互动,从而达到共赢。
目前,成果在海洋、测绘、水利、交通、外交、海军等部门和海洋工程单位推广应用,在多个海洋和海岛礁重大专项及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,直接服务于大陆架划界、数字海洋建设、海底科学研究、新版海图出版和工程环境勘测,经济效益显著,市场需求前景巨大。
记者:20余年钟情于“海洋测绘”,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
阳凡林: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团队很多研究成果已投入了实际应用,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比如,团队的“多波束数据处理软件”“多波束底质分类软件”已成功应用于国家海洋专项,成果直接应用于我国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交的划界文件中。
同时,我也很高兴见证了我国海洋测绘学科的成长,海洋测绘事业从小到大,从弱到强,取得了辉煌的成就,也培育了一大批海洋测绘人才。
记者:通过这一项目的研究,您对做好科研工作有什么感想?
阳凡林: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恒心、坚持。
没有哪一项成果是唾手可得的,也没有哪一项成果是无关紧要的。在我们团队开展项目研究时,经常会碰到一些难题,也会遇到很艰难的阶段,但是我们经过一项又一项实验探索,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考验后的坚持,才取得了一点点成绩。
对我们来说,每一天都在迎接新挑战。因此,科研人员要有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态度,也要有“遇到南墙撞破墙”的决心。
其次,要有明确的奋斗方向,有行业情怀,把对这个行业的研究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。
再就是一定要“走出去”,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技术和行业发展实际,多与企业工程专家交流切磋。只有贴近一线、了解一线,才能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、实效性,才能更好服务行业企业技术需求。
采访手记
“走到这一步,离不开本领域的专家、朋友,离不开学校、同事和家人的帮助和支持。”采访中,阳凡林多次这样说,“我也将一如既往地热爱海洋,钟情海洋,走近海洋,拥抱海洋。”是啊,热爱多一点,钟情多一点,执着多一点,无论是哪个行业,无论是什么领域,总会有希望,总会有成果。(记者:韩洪烁)